土司四大家族
水西安氏
水西安氏是贵州存在时间最长的土司家族,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罗甸国王罗氏首领帮助诸葛亮战胜孟获,被册封为罗甸国王,世袭统治今天的毕节地区。元朝时期,罗甸国主阿榨内附,受封水西安抚使,正式成为贵州土司王。明朝建立后,水西安氏继续统治该地区,并出现了著名的奢香夫人,她继承贵州宣慰使后,大规模修建驿道,推广中原先进的经济技术,学习儒家文化,加速了水西地区的社会和经济发展。
播州杨氏
播州杨氏形成于唐朝后期,唐僖宗乾符三年(公元876年),太原人杨端率领杨家军进入黔北,击败南诏军队,开始割据播州。五代和北宋前期,播州兄弟分裂,发展受到阻碍。到了杨粲时期,统一了播州,其势力已经扩展到今天的整个遵义。元朝时期,播州杨氏势力进一步增强。明朝时期,经过长期的稳定发展,播州的经济文化达到了强盛。然而,1600年,播州末主杨应龙发动叛乱,最终万历皇帝发动六省共24万军队围攻播州,也就是著名的平播之战,成为万历三大征之一。
思州田氏
思州田氏建立于隋朝,隋文帝开皇二年(公元582年),田宗显为黔中刺史,止于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统治时间长达831年之久。元朝初期,思州田氏达到了顶峰,管辖面积包括铜仁市的全部,黔东南地区大部分。明朝时期,思州田氏继续统治该地区,但到了永乐年间,因为思南、思州田氏宣慰司为了争夺朱砂矿脉爆发冲突,史称沙坑之战,这个致命的内讧,成为永乐帝解决思州土司问题的绝佳借口。
水东宋氏
水东宋氏从唐初至明末(620~1630)长期统治贵州水东地区(今鸭池河以东贵阳地区及龙里、贵定和惠水等地),是最早从中原迁入贵州的汉族移民之一。北宋初期,真定人宋景阳率领家族进入蛮州平叛,并建立世袭统治。南宋时期开始走向强大,并攻陷了矩州城,控制了今天的瓮安、龙里、贵定、惠水等地。元朝时期,水东宋氏投降,但后来又领导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反元运动,最终失败。
总之,土司四大家族不仅在历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他们的故事和文化至今仍在贵州乃至整个西南地区产生深远影响。
从《夜天子》来聊贵州的四大土司家族
土司是指\"世有其地、世管其民、世统其兵、世袭其职、世治其所、世入其流、世受其封\"的土官,是元、明、清各朝在少数民族地区授予少数民族地区首领世袭官职,以统治该地和人民的制度,也指被授予这种官职的人。 贵州的土司统治起源颇早,早在唐代就在贵州设置宝州、郝州、羲州、晖州等羁縻州,承认当地大家族的世袭统治,因俗而治。 元朝时,土司制度在贵州地区正式施行,建立了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长官司等,土司成了地方政权,受封者即是朝廷官员又是各族首领。 俗语说百年的朝廷,千年的土司。 此言不虚,安、田、杨、宋四大土司在贵州统治的历史远长于册封他们的王朝。 王朝都灰飞烟灭了,这些土司家族还屹立不倒。 安、田、杨、宋四大土司家族的这一排名也是以他们统治历史长短来的。 安家是贵州历史最悠久的土司家族,有多早呢可以直接追溯到三国时期。 三国时期,南中叛乱,诸葛亮开始了著名的\"七擒孟获\"之战。 在这场战争中,安家先祖罗氏首领帮助诸葛亮战胜孟获,被诸葛亮册封为罗甸国王,世袭统治今天的毕节地区。 北宋初期,罗甸国王主色攻陷了矩州(现在的贵阳),其孙普贵驻扎在现在的白云区。 宋太祖开宝七年(公元974年),罗甸国王普贵晋京,矩州之地归顺朝廷,土语讹\"矩\"为\"贵\",宋太祖赵匡胤予以敕书,文中有\"惟尔贵州,元在要服\"。 \"贵州\"一词始见于文献。 元世祖忽必烈时期,罗甸国主阿榨内附,受封水西安抚使。 当时的水西宣慰使霭翠为贵州正宣慰司,改汉姓为安,历史上就称为\"水西安氏\",正式成为贵州土司王。 霭翠五十余岁的时候死了,留下寡妻幼子。 可这位土司遗孀却是十分厉害,摄理了贵州宣慰使一职,在政治上建树颇多,青史留名,世称奢香夫人。 奢香夫人去世时连朱元璋都特遣专使吊祭,同时敕建陵园、祠堂。 这段历史传奇曾被拍成电视剧,宁静姐姐演的奢香夫人聪明美艳,还有股子野性,十分贴合人物。 所以剧中渣男徐伯夷不惜抛弃自己青梅竹马的未婚妻也要追求展凝儿,就为了一旦攀上水西土司王外孙女这个高枝,那前途真是不可限量了。 而深谋远虑的安老爷子,一早就想到防范杨应龙,确实是个老狐狸,也和历史上安氏在杨应龙叛乱中的立场吻合。 思州田氏田家世镇思州,其历史可以追溯到隋朝,隋文帝开皇二年(582),田宗显为黔中刺史,止于明永乐十一年(1413)统治时间长达831年之久。 元末明初,田氏被分离为思南、思州(岑巩)两部。 至此,思南、思州田氏宣慰司为贵州四大土司中的两大土司。 思州田氏土司是黔中历史上最著名的土司之一,世袭千年,领地幅员辽阔,史学素有\"思播田杨,两广岑黄\"的称誉。 但在永乐年间,因为思南、思州田氏宣慰司为了争夺朱砂矿脉爆发冲突,史称沙坑之战。 这个致命的内讧,成为永乐帝解决思州土司问题的绝佳借口。 他派遣军队镇压,将思州田琛和思南田宗鼑两大土司捉拿归案,次年诛杀于京城。 不过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田家还是保留了长官司的职位。 剧中后期将要出现的田妙雯就是思州田家的女土司,此人颜如桃李,冷若冰霜,一心想恢复田家的势力,对叶小天帮助极大。 播州杨家杨家的历史则从唐末开始。 杨氏自称出自弘农,存在时间自唐朝僖宗乾符三年(公元876年)起到明朝神宗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止。 乾符三年,杨氏始祖杨端(原籍山西太原府阳曲县)率军击败占据播州的南诏。 唐廷下诏授杨端为播州侯,杨氏从此定居播州,并开启了历二十九代七百二十五年的播州杨氏汉领土司时代。 蒙古大军纵横天下,却屡在播州折戟。 直到蒙古灭亡南宋,播州都未被攻下。 没错了,剧中最大的大BOSS杨应龙就是播州土司王。 到他这辈时,杨氏虽排名仍然在安氏、田氏之后,但实际势力早已经凌驾于其余三家之上。 不过月满则亏,杨家七百多年的基业也最终毁在了杨应龙手上。 水东宋氏从唐初至明末(620~1630)长期统治贵州水东地区(今鸭池河以东贵阳地区及龙里、贵定和惠水等地),是最早从中原迁入贵州的汉族移民之一。 不过好景不长,不久之后,宋氏就攻占了矩州,改名贵州省。 这四大家族中,水西安氏和水东宋氏一向交好,但在正德六年因为安家图谋宋家的领地也曾导致两家交恶,不过后来关系又修补了起来。
贵州土司四大家族 土司四大家族
贵州土司四大家族是:水西安氏(毕节、大方一带)、播州杨氏(遵义、桐梓一带)、水东宋氏(今贵阳全境及瓮安、福泉、龙里、贵定、麻江等地)、思州田氏(思南、石阡一带)。 土司又叫做土官、土酋,是中国古代一类官职的统称,一般是西北、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部族首领任职,以统治该地和人民的制度。 文章插图1、水西安氏,贵州存在时间最长的土司水西是彝族建立的政权,因为位于乌江以西,因而成为水西。 水西本姓为罗氏,明朝时期接受朝廷的册封改姓安氏。 2、播州杨氏,播州杨氏形成于唐朝后期,唐僖宗乾符三年。 太原人杨端率领杨家军进入黔北,击败南诏军队,开始割据播州。 3、思州田氏,思州田氏建立于隋朝。 582年,黔州地区出现了叛乱,于是任命田宗显为黔州刺史,奉命征伐。 田宗显平定叛乱之后,镇守黔州,开始建立世袭政权。 唐朝又承认了田氏政权的存在。 4、水东宋氏,北宋初期,真定人宋景阳率领家族进入蛮州平叛,并建立世袭统治。 南宋时期开始走向强大,并攻陷了矩州城,控制了今天的瓮安、龙里、贵定、惠水等地。 元朝时期,水东宋氏投降,但后来又领导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反元运动,最终失败。
非遗推广|贵州土司四大家族
p class= ql-block 在古代,云贵地区地处偏远地带,中原王朝总是鞭长莫及,因而总是采取一些类似于分封制的羁縻制度,如汉朝在云贵册封夜郎王和滇王,唐朝设立羁縻府州,南宋开始形成土司制度,一直沿袭到元明清时期。 土司制度也就是羁縻制度的沿袭。 贵州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四大士司,他们奠定了贵州的版图基础。 那么这四大土司分别是哪些呢?/p p class= ql-block 一、水西安氏:贵州存在时间最长的土司/pp class= ql-block 水西是释族建立的政权,因为位于乌江以西,因而成为水西。 水西本姓为罗氏,明朝时期接受朝廷的册封改姓安氏。 蜀汉建兴三年(公元225年),诸葛亮南征,济火与其结盟,对平定西南和擒孟获有功,被封为 罗甸国王 ,管辖今天的毕节、修文、息烽、清镇、水城一带,其中心在今天的大方县。 /pp class= ql-block 元朝时期,罗殿国臣服,设置土司制度。 明朝建立后,罗殿国又臣服于明朝,明朝在水西和水东两大土司之地建立贵州宣慰司,其级别高于其他宣慰司。 贵州宣慰司的驻地在贵州城(贵阳)。 明朝出现了水西土司历史上最有名的首领--奢香夫人。 她继承贵州宣慰使后,大规模修建驿道,推广中原先进的经济技术,学习儒家文化,加速了水西地区的社会和经济发展。 /pp class= ql-block 水西灭亡于清朝。 清朝入关后,吴三桂远征西南,水西臣服。 第二年,水西被灭,清朝在水西之地设置了大定、黔西、平远(织金)、威宁四府,实行改土归流。 /p p class= ql-block 二、播州杨氏:经济文化军事实力最强的土司/pp class= ql-block 播州杨氏形成于唐朝后期,唐僖宗乾符三年(876年),太原人杨端率领杨家军进入黔北,击败南诏军队,开始割据播州。 五代和北宋前期,播州兄弟分裂,发展受到阻碍。 到了杨粲时期,统一了播州,其势力已经扩展到今天的整个遵义。 杨粲实行兵农合一的政策,大力修建水利工程,加速了经济的开发。 同时发展教育,吸收中原文化,为播州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杨价和杨文父子先后率领播州军队和蒙古军作战,取得了丰硕的战果。 杨文曾向西南战场献《保蜀三策》,最终其中的 中策 成为了西南战场的指导思想。 杨文还派遣冉氏兄弟前往四川修建钓鱼城防御工事,后来在这里发生了著名的 钓鱼城之战 ,蒙哥也命丧于此。 /pp class= ql-block 元朝时期,播州杨氏势力进一步增强。 杨汉英成为镇守西南地区的重要力量,多次出征附近的反叛势力,最远到达缅甸。 明朝时期,经过长期的稳定发展,播州的经济文化达到了强盛。 盛极必衰,1600年,播州末主杨应龙发动叛乱,最终万历皇帝发动六省共24万军队围攻播州,也就是著名的 平播之战 ,成为万历三大征之一。 播州灭亡后,分为遵义府和平越府,遵义府划给四川,平越府划给贵州。 清朝雍正五年,将遵义划给贵州。 /p p class= ql-block 三、思州田氏:面积最大的土司/pp class= ql-block 思州田氏建立于隋朝。 582年,黔州地区出现了叛乱,于是任命田宗显为黔州刺史,奉命征伐。 田宗显平定叛乱之后,镇守黔州,开始建立世袭政权。 唐朝又承认了田氏政权的存在。 /pp class= ql-block 元朝初期,思州田氏达到了顶峰,管辖面积包括铜仁市的全部,黔东南地区大部分。 元朝至元15年(1278年)迁治龙泉坪(德江),1281,又改宣抚使为思州宣慰使兼管内安抚使,建治于清江城(今岑巩)。 于是岑巩开始有了思州的名称。 /p p class= ql-block 四、水东宋氏:面积最小的土司/pp class= ql-block 北宋初期,真定(河北石家庄)人宋景阳率领家族进入蛮州(开阳)平叛,并建立世袭统治。
土家族的历史由来 土家族是怎么来的
土家族的历史由来土家族是怎么来的 1556对于土家族的由来你了解多少钱呢?土家族的历史由来?土家族是怎么来的?土家族的先民与古代巴人有直接的渊源关系。 史籍中将湘鄂西一带土家族称为土人、土民等,清末地方志中开始用土家名称。 土家族的历史由来 历史上封建领主经济从五代(907——979年)起就有一定发展,直至清朝雍正(1723——1735)年间改土归流时,逐渐过渡到地主经济。 新中国成立前社会经济处于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实行了社会改革,与苗族联合建立了2个自治州。 2000多年前,他们定居于今天的湘西、鄂西一带,与其他少数民族一起,被称为武陵蛮或五溪蛮。 宋代以后,土家族单独被称为土丁、土民等。 对于土家族的源流,一直以来史学界存在许多争议,但大多数学者认为土家族是古代巴人的后裔。 他们普遍认为,西元前400至600年,是巴人的国土巴子国(今重庆市)最兴旺的时期,但到西元前316年,巴子国却被秦国所灭。 巴子国灭亡前后的一段时期,巴人开始从重庆一带往东迁移。 从西元1300年开始,这一带的居民逐渐被统称为土家。 巴人演变成土家族的论据 1、巴人和土家族族称发音相同。 土家族自称比兹卡,其中比兹是名称本身,卡等于族或家。 而古代与中古的巴人,自称中也有带比的音节,如地名方面,巴人曾经活动过的区域内有:湖南的白抵城、百曳滩,湖北的百节峒、北佳坪、白脊山、柏子山、白雉山,贵州的必际县,重庆的百节、柏枝山,以及一些带有鳖或别的地名如鳖县等。 2、巴人和土家族均生活在一个多虎的环境且都有白虎神崇拜。 巴人与土家族生活过的西南和中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虎的环境,这在古籍《山海经》、《汉书》、《华阳国志》、《南齐书》、《蛮书》、《谈苑》、《虎荟》等古籍中,比比皆是。 巴人自称白虎后裔,有白虎神崇拜。 《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说:廪君死,魂魄化为白虎。 巴氏以虎饮人血,遂以人祠焉。 《华阳国志》记载,汉初的板檐蛮又称白虎复夷。 入晋以后,板檐蛮又有弓弓头虎子的称号。 南北朝末叶,鄂东长江沿岸的巴人中有自称属于虎蛮部族的。 樊绰《蛮书》卷十说:巴中有大宗,廪君之后也。 可见,从西汉初年到唐代,巴人或自称为白虎夷,或虎子、虎蛮。 3、巴人和土家族语言中有相同的词汇。 这就是:虎称李和鱼称娠隅。 巴人与土家族都有虎称李的词汇。 4、巴人和土家族姓氏的相同据《世本》和《华阳国志·巴志》载,廪君之巴有五姓,而板檐之巴有七姓。 关于巴人姓氏的研究,是与其起源、演变和融合有关的重要内容,因而历来学者均较为注意。 潘光旦先生在其著作中,对巴人五姓与七姓的发展及下落作了详尽的考述。 关于前五姓,他说:巴,除了廪君自己姓巴名务相以及战国时代有一个巴蔓子而外,作为一个姓氏,似乎没有在巴人区域里流传下来。 瞫,直接以瞫字为姓的人,文献无证,但和在音读与形象上相同或相近的姓,如覃、潭、谭等,则尽有其例,它们都或多或少与巴人及其后裔土家人有关。 相,据传后来演变为土家族的大姓向。 郑,今土家人中亦有存在。 土家族姓氏 其中雍尼、春巴嬷嬷、依窝嬷嬷、西兰是女性,头嘎是中性人物,可男可女。 他们都有自己的一份职业。 雍尼、布所是繁衍人类的始祖(相当于汉文化中的傩公傩母),日客额、地客额是土家族先民中见义勇为的两个能人,匠帅拔佩是土家族先民中的英雄,洛雨是射日勇士,墨比卡巴是土家族先民中的大富豪,春巴嬷嬷是婴儿的守护神,墨贴巴是土家族先民中至高无上的天神,傩特巴是土家族先民中的吝啬者,依窝嬷嬷是土家族传说中造人的始祖,西兰是土家族先民中的织锦能手。 《梯玛歌》是土家族巫师梯玛唱的原始巫歌。 其中也有些土家语人名。 他们是:梯玛、春巴涅、巴沙、择土拔普、巴列查七等。 其他的土家族姓氏(向、彭、覃、冉)亦可考证由当地巴人先祖所演化。 最早记载土家族人名的典籍是《论语》。 导航土家族的历史由来:土家族是怎么来的
贵州历史上的\"四大土司\"
而贵州,地处中国西南边疆腹地,是实施这一制度的重要区域,境内大小土司林立。 唐宋时期,贵州境内逐渐形成以思州田氏、播州杨氏、水西安氏和水东宋氏四大家族为主的政治集团,元朝在贵州推行的土司制度就是以他们为主。 明代,贵州之地设立四个宣慰使司,杨氏执掌播州宣慰使司,田氏分立思州宣慰使司和思南宣慰使司,水西安氏和水东宋氏合为贵州宣慰使司,后世称之为贵州\"四大土司\",他们各自辖管一方,奠定了贵州行政区划的基础。 播州中心区域在遵义市。 唐朝乾符初年,南诏对播州地区用兵,太原人杨端应募领兵收复,击败南诏军队,开始对播州的世袭统治。 南宋时,十三世杨粲励精图治,实行兵农合一的政策,大力修建水利工程,加速经济开发,同时发展教育,播州势力达到强盛。 元代,播州实行土司制,杨氏袭任宣抚使、宣慰使等职。 洪武五年,二十一世杨铿(kēng)附明,置播州宣慰使司。 万历中播州宣慰使杨应龙起兵反明,二十八年(1600)年被剿灭,次年分播州地为遵义、平越二军民府。 杨氏自唐末杨端入播至末代土司杨应龙,传27代30世,守播土达700余年,留下了丰富的遗存。 播州杨氏25世土司杨辉墓仪仗彩釉陶俑(许觊佳摄于贵州省博物馆)播州杨氏28世土司杨相墓出土的金凤冠(许觊佳摄于贵州省博物馆)水西安氏水西是彝族人民建立的政权,位于鸭池河以西,故称水西。 水西土司本为罗甸国,唐宋史料记载为罗氏鬼国,为三国时期彝族首领济火建立。 蜀汉建兴三年(公元225年),诸葛亮南征,济火与其结盟,对平定西南和擒孟获有功,被封为\"罗甸国王\",管辖今天的毕节、修文、息烽、清镇、水城一带,其中心在今天的大方县。 元朝时,罗殿国臣服,实行土司制度。 明朝建立后又臣服于明朝,在水西和水东两大土司之地建立贵州宣慰使司,其级别高于其他宣慰使司。 该时期,水西土司开始改姓为安,因而成为\"水西安氏\",出现了水西土司历史上最有名的首领--奢香夫人。 清朝入关后,吴三桂远征西南,水西臣服。 康熙三年(1664年),水西首领安坤反清,吴三桂率军剿水西。 第二年,水西被灭,实行改土归流。 水西安氏土司从225年到1665年,前后延续1470多年,是贵州历史上时间最长的土司。 史学界评价为\"百年的皇帝,千年的土司。 \"彝族土司绣蟒长袍(许觊佳摄于贵州省博物馆)水东宋氏水东宋氏世居贵州(今贵阳)城侧,亲领\"洪边十二码头\"。 一直是鸭池河以东地区地方大姓,故称水东宋氏。 明洪武初,朝廷将水西安氏与水东宋氏合并设置贵州宣慰使司,同任宣慰使。 明末,宣慰使宋万化参与\"奢安之乱\",朝廷革除宋氏之职,以\"洪边十二马头\"地改土归流设置开州(今开阳县),彻底结束了水东宋氏的世袭统治。 (据《明实录》整理)宋夔(kuí)--宋清--宋德懋(mào)--宋承恩--宋师相--唐代置思州,田氏统摄。
贵州四大土司系列:水西安氏,水东宋氏,播州杨氏,思州田氏!
贵州四大土司系列:水西安氏,水东宋氏,播州杨氏,思州田氏! 更多贵州历史上有一个罗甸古国:统治毕节达千年,是贵州四大土司之一贵州历史上有一个罗甸古国:统治毕节达千年,是贵州四大土司之一贵州历史上有一个罗甸古国:统治毕节达千年,是贵州四大土司之一2018...作为贵州人,你知道贵州历史上的四大土司吗?他们奠定了贵州版图贵州历史上,曾经出现了过四大土司,他们奠定了贵州的版图基础。 水西安氏土司的历史从225年到1665年,大约跨越1400年,是贵州历史上时间...看《夜天子》了解不为人知的夜郎国和贵州著名土司看《夜天子》了解不为人知的夜郎国和贵州著名土司。 贵州一直以来有四大土司家族,水西土司和当时的思州土司、播州土司、水东土司(贵州...一篇文章简单了解下贵州历史,作为贵州人得读读一篇文章简单了解下贵州历史,作为贵州人得读读。 黔中道之下,设置羁縻府州来管辖,比较有名的州有黔州(后改为思州,现在的铜仁市),...贵州四大土司,为什么单单这一个被冷落?贵州四大土司,为什么单单这一个被冷落?如今在贵州,能够反映土司时代文化特征的,除了有限的历史文献,浸润于少数民族社会生活中的某...探析明朝播州之役前贵州局势,各土司相互掣肘保持力量均衡永乐贵州建省至万历播州之役前,明廷鉴于明军在贵州军力薄弱,采用倚重贵州土司力量,一方面善加安抚各路土司,一方面充分利用贵州水西...历史第一世袭官位,历经唐,宋,元,明四朝,共七百多年播州大概相当于现在贵州遵义市,播州土司相当于遵义市长。 播州第一任土司是山西太原人杨端,在唐乾符三年,率军击败占据播州的南诏,朝...贵州海龙屯土司遗址贵州海龙屯土司遗址。 末代土司杨应龙统治贵州播州时,海龙屯城堡成为杨氏土司政权的首府,其周边十八个县均向杨氏土司政权纳税和进贡。 ...解读土司制度与文化,一窥贵州文化特色解读土司制度与文化,一窥贵州文化特色。 谈论贵州文化特色,除了少数民族文化之外,不得不提的是贵州的土司文化特色。
土家族族源
关于土家族的族源,有多种说法。 纵观土家族族源研究,主要有巴人说、土著说、乌蛮说、賨人说、多元说,此外还有氐羌说、濮人说、僰人说、江西迁来说等等。 巴人说认为土家族是古代部分巴人的后裔。 此说最早由中央民族大学已故教授潘光旦先生提出,是土家族族源研究中最早的一种说法,也是影响最为广泛的一种说法。 除单纯的巴人后裔说外,有些学者还主张以巴人为主体,融合其他民族的\"巴人主体说\"。 但无论是巴人后裔说还是巴人主体说,其主要依据大体一致,即古代巴人活动的中心地域与现今土家族居住地基本吻合;从历史发展线索看,巴人-蛮-土-土家的历史发展具有连续性;从信仰看,土家族信仰白虎,这与巴人信仰一脉相承;从文化表象看,土家族的摆手舞、跳丧舞与巴人的巴渝舞、踏蹄白虎事道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建筑文化、地名文化等都有承袭关系;从姓氏看,古代巴人中的瞫、相(向)、田等大姓仍是土家族的大姓。 规模宏大的恩施土司城老铁供图土著说认为湘西土家族是古代湘西土著居民和以后进入当地的巴人、汉人融合而成的。 主要根据是,在湘西龙山里耶、泸溪浦市、大庸(今张家界市)古人坝考古发现的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是湘西最早的土著先民居住地;土家族自称\"毕兹卡\"即本地人的意思;土家语地名\"墨岔\"是开天的意思,\"里耶\"是辟地的意思,合起来就是这些地方是土著居民最早开辟的;梯玛(土家语,即巫师)神歌唱词提到土家迁徙的地名最远至\"十必\"路、\"十牌\"洞(土家语地名,今沅陵县境内),没有超过沅江与酉水汇合处;楚灭巴后退入五溪的巴人、五代时入主湘西的彭氏与当地土著融合成为土家族。 湖北宜昌车溪土家族村寨迎客仪式老铁供图总体来看,各种说法都有一定的根据和理由,但是把土家族族源归结到其中的一种说法似乎又嫌偏颇。 从考古发掘和文献记载看,现今土家族聚居的地区是古人类早就繁衍生息之地,土家族先民基本上一直生活在这一地区,因此土家族是世居民族,其族源肯定与这里活动的古代部族有关。 大量的文献记载与土家直接相关的是巴人及其被指称为诸种蛮夷的后裔,从语言特征、风俗习惯看,其中与现在土家族最为接近的是賨人(板楯蛮)一部。 当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土家族融合了汉、乌蛮及其他民族成分。
贵州四大土司,你知道多少?
贵州四大土司,你知道多少?所谓的贵州四大土司,就是播州杨氏,思州田氏,水东宋氏和水西罗氏。四大土司中,以思州田氏控制面积..._新浪网所谓的贵州四大土司,就是播州杨氏,思州田氏,水东宋氏和水西罗氏。四大土司中,以思州田氏控制面积最大,后来分裂为思州,思南两个宣慰司。在1413年发生火拼,结果被永乐皇帝一锅端了,然后设置了八个府,并和贵州宣慰司一起设置贵州省。播州土司,军事力量最强,曾经修建海龙屯,又派人修建了钓鱼城,对蒙古大战基本处于上风。1600年,明朝发动24万大军才将之平定,之后设遵义府。水东土司,占据贵阳,地盘比较小。明朝时期在其地设置贵州都司,水东势力退回开阳一带,1630年,因为叛乱被平定。水西土司,彝族,罗氏,明朝赐姓安,长期盘踞毕节,出现了奢香夫人等名人,清朝初期反叛,被吴三桂平定,设置大定等府。
贵州史话:\"四大家族\"之水西安氏
三国时,蜀汉牂牁郡西部(今贵州黔西、大方一带)人,部落首领,为六祖中慕齐齐(即默部)东移贵州水西的第五代彝族君长。 今天,为大家带来的是土司四大家族的最终章——水西安氏。 彝族人在贵州西部建立水西安氏土司,其远祖为古代西北氐、羌族的一支。 蜀汉时,彝族首领济火(彝名妥阿则)帮助诸葛亮南征(著名的七擒孟获远征南蛮之役)有功,受封罗甸国王,在唐宋时期称之为罗氏鬼国。 诸葛亮平定南中之战 管辖的疆域以今贵州乌江上游鸭池河为界,分为水东、水西,治所在今大方县城,遂有水西之称。 元朝改水西为亦西不薛总管府,以水西首领阿察为总管。 水西历代土司对外称宣抚使或宣慰使,是元明王朝封授的命官,对内则自称苴穆(趣幕),其妻称乃叶(耐德)。 犹如国王、王后。 在行政机构上设置了九扯、九纵和十三则溪、土舍、土目,形成一套严密的制度。 全境为十三则溪,每一则溪置一穆濯为笃,由苴穆的宗亲充任,又以一穆魁镇之,犹如汉之封国。 苴穆在各则溪均设官庄,耕者为官户;下级官职人员均授以土地,由各族人民耕种。 形成奴隶制体系。 水西归顺明朝以后,年贡方物与马匹,地方四千里,胜兵四十八万,势力空前!水西在明代以前君长没有姓氏,附明后朱元璋赐姓水西土司安氏,水西安氏由此得名。 安氏土司府遗址 明末万历、天启、崇祯年间,四川永宁宣抚使奢崇明叛乱,水西宣慰同知安邦彦诱挟宣慰使安位响应,攻占毕节、安顺、贵阳及云南沾益(宣威),杀死明朝巡抚王三善。 明朝调川、滇、黔大兵进军水西,奢崇明、安邦彦战死,安位因幼得免,被迫献水外六目归降,明改贵州宣慰司为水西宣慰司,规定其不得干预军民两政,至此,安氏辖区、势力大为缩小!。 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清军30万人分兵攻云南,吴三桂过水西,迫安坤降清,次年封为贵州宣慰使。 慕俄格土司府(仿建)
贵州土司四大家族
播州杨氏、水西安氏、水东宋氏、思州田氏 贵州土司四大家族是:水西安氏(毕节、大方一带)、播州杨氏(遵义、桐梓一带)、水东宋氏(今贵......
土司学
土司学不是一门学科,它像红学、科举学、甲骨学、徽学等一样,是社会科学中的一门专门学,是研究土司现象以及发展规律的专门学。 土司学的研究对象,是土司、土司制度、土司文化和土司现象。 其分为土司学与土司志两个支系,研究重点是一是土司。 土司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这些土司可以划分为七种类型,即宋代出现的抚慰型土司和政务型土司,元代出现的僧官型土司,明代出现的羁縻卫所型土司,清代出现的札萨克型、土弁型和土屯型土司。 二是土司制度。 土司制度,不仅包括中央王朝管理土司的制度,而且也应包括土司约束周边土司的制度和土司治理家族村社的制度。 三是土司文化。 土司文化是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乡土文化、家族文化和政治文化等多元文化的统一体,是一种具有多元性、原生性、本土性、政治性、多样性特点的民族传统文化。 这种文化,既是一种社会文化,又是一种政治文化,是一种经过八百年酿制的伦理型政治文化。 这种文化熏陶之下的中国土司,具有根深蒂固的\"中华情结\",他们在明朝晚期至近现代中华民族处于危亡的紧要关头,能够主动服从中国国家与中华民族需要保家卫国,在东南沿海,在西南边疆,在中国广大版图之上,创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有力地维护了祖国边疆民族地区的安全稳定。 四是土司现象。 土司现象,更多的是指现代土司现象。 它包括两方面内容,即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残留的土司文化传统,以及汉族微型社区残留的土司文化传统。 土司现象之所以在现当代还有残留,主要是传统文化和某些政治权力不断下沉、不断边缘化造成的。 因为明朝以来开展的\"改土归流\"运动,没有波及微型社区,新中国成立后的民主改革运动,对各类土司上层采取了统战政策。 那些暴风骤雨式的\"运动\",不可能消灭文化传统。 发展阶段土司学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四个阶段的研究,均不同程度地切合了国家政权建设需要。 1908-1959年,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一直重视残留土司问题的调查研究。 这种研究,最初由政府幕僚和个别学者执行。 之后,又组织了对土司问题的专门调查,旨在制定解决土司问题的对策。 所以当时的学者,如葛赤峰和余贻泽,提出了\"土司制度\"概念,研究解决土司问题的政治对策。 1960-1979年,传统土司制度在我国消失了20年,土司制度的研究,成为民族识别工作的参照系。 1980-1998年,我国大陆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中国文化热\"。 这也使土司物质遗产作为现实的民族文化遗产,开始受到重视。 1999-2009年,土司文化遗产作为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进入政府保护、开发之列。 政府的这种取向使这一时期的土司研究,开始由制度研究向物质形态研究转向。 正因为此,\"土司文化\"、\"土司文化旅游\"、\"土司政治文化\"等概念,逐渐成为具有特定含义的术语表达。 通观上述四个阶段,每一次新进展,均是在政府引导下实现的。 它逐步形成了土司志、土司文化等两个研究传统,逐步形成了土司历史与地方治理现实等相关性研究的一面。 这种趋向,使土司学演变为一种专门学,成为必要。 土司学的研究对象与历史发展,决定了土司学的研究主题,是土司、土司制度、土司文化、土司政治文化和现代土司现象等专门研究领域。 这个专门领域的具体研究,更多地应为土司行为与地方稳定发展的相关性研究,土司人文区位研究和土司族群文化研究等。 土司学是一门综合性学问,是一门由文化人类学(民族学)、政治学、行政学、历史学、文化学、社会学、行为学、伦理学、经济学等学科交叉整合之下的专门学。 对下列问题的关联,如土司文化大传统与小传统的关联,土司文化发展与土司文化沉积的关联,土司区内部争斗与外部征服的关联,等等,是必不可少的。 在土司学形成过程中,先后有一些政府官员、学者和社会人士介入其中,他们各自具有复杂的学科背景。 这就产生了不同的学术立场和不同的学科本位观,使传统土司学研究的价值观与范式变得五花八门,从而形成了多元化、多体系的土司理论方向。 担负任务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后,西部民族地区出现了一些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的社会失序失衡问题。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就势必落在土司学的肩上。 我国西部地区延续八百年的土司制度,消失仅半个世纪。 这使各阶层群众甚为不满,他们找不到根源何在,就将矛头对准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制度。 这实际上给土司学明确了学术目的,提出了政治任务,即土司学研究不仅是多学科视野中的立体雕塑,而且必须是针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村民自治制度以及现代土司现象,综合剖析历史上土司、土司制度和土司文化的对策研究,必须将土司现象作为一种政治现象和文化现象纳入分析视野。
土司制度的历史作用|汉人
土司制度的历史作用土司制度的历史作用2024年06月03日04:22媒体滚动新浪财经APP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角度重新认识土司制度,可以看出,土司制度是加强边疆与内地联系的纽带和桥梁,为西南地区各民族的文化认同创造了条件,有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和养成。 土司制度是加强边疆与内地联系的纽带和桥梁土司制度的建立,改变了西南各民族自为君长、各据一方的状态,它的出现,是西南各民族从\"化外\"到\"内属\"的一个重要过渡阶段。 土司制度是一种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对边疆地区统治的加强。 它的推行,使西南各民族与中央政府的联系更为紧密,交往更多,交流更频繁。 如土司制度规定,各地土司要定期进京,土司必须\"赴阙受职\"(《明史·土司传·序》),即亲自到京师办理承袭事宜;土司子弟可入京师国子监学习,这使土司家族来往京师成为一种常态。 例如为了便于与内地的联系,他们常有修治道路之举,元代建昌路女土司沙智,就因治道立站而立功。 同时,中央政府也将治道立站作为土司的一项职责,如至元十五年(1278年),元世祖\"诏谕乌蒙路总管阿牟,置立站驿,修治道路\"(《元史·世祖纪7》)。 这些都为进一步加强边疆地区与内地的联系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与此同时,西南地区和内地民众在经济上的互通有无,也成为各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 如云南一些地区缺盐,以致\"盐价最昂,石值白金一斤\"(陈鼎:《滇黔土司婚礼记》)。 因此,内地盐商即长期运盐入滇。 同样,川盐入黔也成为常态,而内地对西南地区的木材、良马、药材的需求也很强烈。 土司制度的推行,给西南地区带来了一个重大变化,就是内地民人的大量迁入,使该地区的民族成分发生了变化。 如云南,自元以后即有汉人、蒙古人、回人迁入。 明清以后迁徙而来的汉人逐渐增多。 据乾隆年间在云南任官的吴大勋记载:\"滇本夷地,并无汉人……至今城中皆汉人,山谷荒野中皆夷人,反客为主,竟成乐园\"(吴大勋:《滇南闻见录》上卷)。 入清以后,进入贵州的内地民人也越来越多。 在这些地区,各族民众或同村而居,或贸易往来,大大促进了民族间的通婚与融合。 贵州的土人也\"与军民通婚姻\"(乾隆《贵州通志·苗蛮》)。 即使在清政府控制很严的情况下,也还有旗人脱旗籍与土司族属通婚之现象。 这种民族间的通婚,大大加快了民族的融合。 土司制度为增进各民族的文化认同提供了条件在土司制度推行的同时,明清两朝极为重视土司地区教育与科举的推行。 明初政府即表示,土司\"既入版图,即同王民\"(《明太祖实录》卷90,洪武七年六月甲戌),表明了对西南少数民族与内地民人一视同仁的宗旨。 同时允许土司子弟、族人入京师国子监读书,时称\"土官生\",如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四川建昌卫土司\"安配遣子僧保等四十二人入监读书\"(《明史·四川土司1》),其入监人数是相当可观的。 正德以后,书院大兴,土司地区亦建书院,对普及教育起到了推动作用。 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凡入学成为生员者,均有机会参加本省乡试。 清代,为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子弟专设\"苗童\"\"瑶童\"等入学名额,以确保他们得以入学。 这一规定造就了清代的土司多有生员身份,一大批世袭土官都有科举功名在身,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变化。 清代的义学在西南各省的发展尤为突出,主要是教诲土司子弟及少数民族子弟,在文化方面加强了对西南各族人民的教化,从而在思想上强化对大一统的认同。 教育、科举制度的推行,在土司地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首先是土司及家族积极接受汉文化,如云南丽江土司木氏即是典型,明代的几位土知府木公、木增、木青等人对诗文都有较高的造诣。 徐霞客至丽江时,土司木增请其教授子弟。 这是土司文化认同的典型事例。 在土司家族的影响下,少数民族子弟也积极向学,纷纷参加科举考试。 有学者统计,云南在明代出了261名进士,其中少数民族进士有49名;清代有681名进士,其中少数民族有84名(刘明昆:《明代云南科举研究》)。 此外,历代王朝对土司的赐名、赐姓等方式,也促进了土司的文化认同,如播州土司杨汉英被元政府赐名赛因不花。 明初,云南纳西族土酋归附,除授丽江土知府外,还赐姓木。 其他如刁姓、曩姓、罕姓土司均为赐姓。 而土司对赐姓的接受和重视,也表明了其对中央政府的归顺和对汉文化的认同。 其后,诸多土司的家谱均记述祖先为内地之汉人,\"滇之土著皆曰:我来自江南,我来自南京\"(师范:《滇系》卷7),即是明显的例证。 作为民族地区,西南地区一直相对稳定,这与在该地区发展教育、开科取士是分不开的。 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最重要的在于对国家的认同。
左氏土司:不为人知的土司家族
左氏土司:不为人知的土司家族 巍山县是云南推行土司制度时间最长的地区之一。 从元代开始,巍山县便设土官治理,在明代,巍山沿袭元代土官制度,直至清光绪二十三年为止。 在民国初年,正式改土归流,废土设县,设置流官。 巍山是云南三大土府之一(其余二家为丽江纳西族木氏土知府以及元江傣族那氏土知府)。 巍山县隶属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是云南省推行土司制度时间最长的地区之一。 明清两代在巍山设置蒙化府,由彝族上层左氏世袭土官,历经两朝,时间长达500多年,直到民国初年才统一划县。 建国后设立巍山彝族自治县。 巍山县由于是云南省推行土司制度时间最长的地区之一,但是长期以来对于巍山的土司制度的研究并不完全。 关于巍山土司制度的研究对于研究云南土司制度有着重要的补充作用。 大理巍山十分漂亮,千年古镇 一、关于蒙化 巍山的土司制度设立于明洪武十五年,沿袭元治定名为蒙化州,推行土司制度,并且任命彝族首领左禾为土知州。 蒙化州此名自元代已有,在《元史》中处处可见蒙化州一名,亦对蒙化州的沿革有所论述。如。 蒙化州本蒙舍城,唐置阳瓜州,天宝间凤伽异为州刺史。 段氏为开南县。 至元十一年立蒙化府,十四年升为路,二十年降为州,复隶大理路。 在之前,巍山为蒙舍诏,是南诏国的发源地;到了唐代设州,命名为阳瓜州;后来大理国征服此地,将其改名为开南县,后期设立蒙舍镇;在元征服大理国后,设立蒙舍千户所,隶属于大力上万户所,元十一年设立蒙化府,十四年设立蒙化路,二十年降为蒙化州,属大理路。 蒙化州的称呼一直延续到了明代。 巍山胜景——巍宝山 东至大理府赵州界三十八里,西至顺宁府界一百五十里,南至楚雄府定边县六界里,北至大理府太和县九十里。 其范围大大超过现在的巍山彝族自治县的范围,甚至包括了南涧彝族自治县。 巍山古城 二、初代土司——左禾 蒙化州的土司制度设立于明洪武十七年。 蒙化州的平定有赖于明代对于云南的征服。 在洪武年间,傅友德等平蒙化府邓川州,大明将自身的势力扩展到了云南。 蒙化州第一任土司为左禾。 左禾本人是大理府蒙化州罗罗(彝族先民)人。 他得以成为第一任蒙化州土官的原因是他在明朝平定云南时率部归附有功。 据记载: 高皇帝兵取云南,青罗之子禾首内附奉职得领九部部落,顷之,元孽高添惠叛,禾率其部落人为先登,既有功勋又召集亡散而归之农也,因进蒙化州判官。 又以贡职诣阙庭也,因再进为知州。 另有《明史》记载: 二十三年,西平侯沐英以蒙化所属蛮火头字青等梗化不服,请置卫命指挥佥事李聚守蒙化。 永乐九年,土知州左禾正千夫长阿束来朝贡马,赐予如例。 从以上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左禾本人为彝族首领,父亲为左青罗,他们是彝族中的摩牙里人,在大理蒙化州中的彝族之中为有地位的上层人物,我们可从他可以率领族人,召集亡散中可以看到,他本人在当地彝族是有一定的号召力。 其次,左禾首先是在明朝征讨云南时率先归附,得以统帅九部部落;后来高天惠叛乱,左禾率领彝人为先登,因为作战英勇并且在收拢农民、归化人心方面有一定的作为。 巍山古城门 洪武二十三年,在蒙化府设立卫所,并且委任李聚驻守,也就是说在此时左禾并非是此地唯一的统治者,他的权力受到当地卫所的指挥佥事的制约,因此可以保证明王朝在此地的统治,通过驻兵,形成了一种对当地土官的权力的制约。 在永乐九年,左禾曾经去到京城朝贡,进贡云南等地的战马。 处于边陲地区的左禾的这种举动,一方面代表了他本人对于永乐王朝的一种归顺与顺服;另一方面,也是他想通过这种方式求取更高职位的一种举动。 在这次朝贡之后,左禾被任命为当地知州,权位得到进一步提升,这为日后左氏家族得以世袭土官一职,巩固自身地位奠定了基础。 左禾为左氏家族统治蒙化地区的开创者与奠基人,正是通过左禾,左氏家族得到了明王朝的承认,成为了蒙化地区的第一任土司。 后来左氏家族得以世袭土官一职,仰靠左禾之子左伽的功劳。 三、二代土司——左伽 左伽为左禾之子,承袭知州,从左伽开始,左氏家族才真正成为了长久统治蒙化地区的土司家族。 左禾随着年龄增大,身患疾病。 于是让嫡男左度替职,但是左度启程间被人杀死。 在这种情况下,左禾让左伽继承了知州之位。 永乐十三年四月正式下旨:准他替了,钦此。 正统五年,左伽被提升为临安府同治又掌州事,后左伽又征麓川有功,且在征麓川一战中战于大侯,功第一。 ,斩级独多,在这次征战之中,左伽逮事累朝,用命无替,当其靖寇乱从调遣,蒙犯险阻,斩将攀旗,宣劳效忠。 ,在战斗之中,左伽战斗英勇,多次身先士卒,立下赫赫战功,因为他的表现,他被升为三品散官亚中大夫仍升知府掌州事。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 本州奏称三十五里,人民四千一百四十八户,税粮四千七百余石,要将本州改为府治,本部行该会勘明白。 在左伽的努力下,正统十三年六月,将蒙化州改为蒙化府,命令左伽也因麓川功进秩知府州,犹大前也。
贵州四大土司历史之土司制度的由来!
贵州四大土司历史之土司制度的由来!,于2021年03月31日上线,由贵州土著历史上传。 第三世罗甸王必额莫翁建幕俄格城堡于今大方,同时建九重宫。 九重宫经历蜀汉、唐、宋、元朝,一直为罗甸王国的王宫,元朝设顾元宣抚司,九重宫改为九层衙,明朝设贵州宣慰府,九层衙便为贵州宣慰府衙,是贵州宣慰使霭翠和奢香夫人(摄政)及其后裔处理政务的官府。 彝人有句神话:百年的皇帝,千年的土司。 四大土司,好像水西土司历史最长,思州土司面积最大。 我们族谱上记载天启三年安位年幼继位其叔夺权摄政,奢崇明、安邦彦反明,我祖因军功授汉土官兵右军都督府都督佥事,天启四年阵亡于水西,墓在水西。
贵州历史上的“四大土司”
土司制度是我国历史上中央王朝为加强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而实行的一种土官治土民的行政制度,由秦汉时期的羁縻制度发展而来,施行于元、明、清时期,延续近七百年。 而贵州,地处中国西南边疆腹地,是实施这一制度的重要区域,境内大小土司林立。 唐宋时期,贵州境内逐渐形成以思州田氏、播州杨氏、水西安氏和水东宋氏四大家族为主的政治集团,元朝在贵州推行的土司制度就是以他们为主。 明代,贵州之地设立四个宣慰使司,杨氏执掌播州宣慰使司,田氏分立思州宣慰使司和思南宣慰使司,水西安氏和水东宋氏合为贵州宣慰使司,后世称之为贵州四大土司,他们各自辖管一方,奠定了贵州行政区划的基础。 播州杨氏 播州中心区域在遵义市。 唐朝乾符初年,南诏对播州地区用兵,太原人杨端应募领兵收复,击败南诏军队,开始对播州的世袭统治。 元代,播州实行土司制,杨氏袭任宣抚使、宣慰使等职。 洪武五年,二十一世杨铿(kēng)附明,置播州宣慰使司。 万历中播州宣慰使杨应龙起兵反明,二十八年(1600)年被剿灭,次年分播州地为遵义、平越二军民府。 杨氏自唐末杨端入播至末代土司杨应龙,传27代30世,守播土达700余年,留下了丰富的遗存。 播州杨氏25世土司杨辉墓仪仗彩釉陶俑(许觊佳摄于贵州省博物馆) 播州杨氏28世土司杨相墓出土的金凤冠(许觊佳摄于贵州省博物馆) 水西安氏 水西是彝族人民建立的政权,位于鸭池河以西,故称水西。 水西土司本为罗甸国,唐宋史料记载为罗氏鬼国,为三国时期彝族首领济火建立。 蜀汉建兴三年(公元225年),诸葛亮南征,济火与其结盟,对平定西南和擒孟获有功,被封为罗甸国王,管辖今天的毕节、修文、息烽、清镇、水城一带,其中心在今天的大方县。 元朝时,罗殿国臣服,实行土司制度。 明朝建立后又臣服于明朝,在水西和水东两大土司之地建立贵州宣慰使司,其级别高于其他宣慰使司。 该时期,水西土司开始改姓为安,因而成为水西安氏,出现了水西土司历史上最有名的首领——奢香夫人。 清朝入关后,吴三桂远征西南,水西臣服。 康熙三年(1664年),水西首领安坤反清,吴三桂率军剿水西。 第二年,水西被灭,实行改土归流。 水西安氏土司从225年到1665年,前后延续1470多年,是贵州历史上时间最长的土司。 史学界评价为百年的皇帝,千年的土司。 彝族土司绣蟒长袍(许觊佳摄于贵州省博物馆) 水东宋氏世居贵州(今贵阳)城侧,亲领洪边十二码头。 一直是鸭池河以东地区地方大姓,故称水东宋氏。 明洪武初,朝廷将水西安氏与水东宋氏合并设置贵州宣慰使司,同任宣慰使。 明末,宣慰使宋万化参与奢安之乱,朝廷革除宋氏之职,以洪边十二马头地改土归流设置开州(今开阳县),彻底结束了水东宋氏的世袭统治。 (据《明实录》整理) 宋夔(kuí)——宋清——宋德懋(mào)——宋承恩——宋师相——
彝族土司家族兴衰,再现西南近六百年历史变迁
彝族土司家族兴衰,再现西南近六百年历史变迁 元朝统一中国之后,在西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该制度规定,在土司的统治下,土地和人民都归土司世袭所有,土司的职位可以世袭,但是袭官需要获得朝廷的批准。 它是维系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重要制度之一。 到了明代,随着交通、文化的发展,土司制度不利于经济发展和国家稳定,严重妨碍中央集权。 因此,朝廷开始在西南地区实行改土归流,将世袭的土司改为朝廷任免的流官进行统治。 虽然清代多次强制推行改土归流,但直到清朝灭亡也没有真正消灭土司制度。 2015年7月4日,中国土司遗产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云南省档案馆2017年3月曾征集到一份清代时期的《楚雄府镇南州土司亲供册》。 这是一份详细记录镇南州土官州判陈氏历代土司承袭经过的图册。 楚雄府镇南州位于今天云南省楚雄州南华县,是沟通滇中东西交通的咽喉要塞,古有九府通衢之称。 可见其地理位置极为重要。 自元代开始,云南实行土司制度,镇南州内先后封有土州同段氏、土州判陈氏、阿雄关土巡检者氏、镇南关从九品土巡检杨氏四家土司。 陈氏土司是彝族,按照朝廷封官为正六品,是镇南州内势力最大的彝族土司。 但是,历经多个皇帝,经过数次改土归流,陈氏土司逐渐衰落,最终成为普通彝族群众。 从这个土司家族兴起、鼎盛然后因为朝廷政策的变迁而衰落,以小见大,可以看到从元代到清代灭亡近六百年间西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变迁。
土司墓葬
与\"土司墓葬\"相关的文献前10条1.播州杨氏,是贵州四大土司中势力最强的一支,在播州世袭统治达724年。 遵义地域内发现的规模宏大、构筑精致的杨氏土司墓葬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播州文化、经济的发展状况。 通过对播州杨氏土司2008年05期2.正遵义,在古代历史上曾一度被称为播州。 从唐乾符三年(879)到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前后七百二十五年间,这个地区始终在封建地方势力\"播州土司\"杨氏家族的直接控制之下,对这1974年01期3.壮族的汉化过程(摘要)(日本东洋大学谷口房男)数年来,笔者潜心致力于作为华南民族史研究之一的广西土司制度研究,并有幸对广西土司制度进行调查。 在考察土司衙门遗址和土官墓葬的同时,还1998年06期4.遵义土司文化以其军事城堡的海龙囤,南宋雕刻艺术代表的杨粲墓,蕴含深邃土司文化的遵义老城与杨氏墓葬群,体现出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再加之自然条件优越、历史文化价值高、艺术观赏价值强等文化旅游资源5.正播州,遵义的一个古代的名称。 从唐朝贞观十三年置播州开始,至明代万历二十八年\"平播过后,裂地为二置遵义、平越两军民府为止,遵义在史籍中一直被称作播州。 唐朝末年,南诏陷播州。
掸邦果敢第一特区
杨氏成为当地土司,统领起各部南明遗民,逃避清兵的追杀,与当地土著白刀子进红刀子出地打冤家,憨厚的土著人斗不过这群来势汹汹的\"客籍\",渐渐退入野人山深处,一个汉族社团崛起于缅北高原,繁衍至数十万之多,其后果敢土司和莱莫土司均延承了中国封建王朝封建的官僚体系。 直至1962年,杨家才与奈温将军达成协议,交出土司官袍和印玺,实行地方自治。 早在明代中斯,国势强盛,中央帝国西南周边的各少数民族部落纷纷纳贡称臣,接受明王朝的节制。 在云南与现今属缅北克钦邦掸邦接壤的地方,明王朝采取以夷治夷的方法对偏远之地的\"\"进行统治。 明王朝在此设立了6个宣抚司宣慰司,其中两个是在目前缅甸版图上的孟洋和木邦(明朝末年1602一1606年间,缅人趁中国改朝换代的内乱之机,举兵向北进攻,先后攻占了八莫、孟洋等地)。 在伊洛瓦底江边的八莫,明朝设立威远营,曾在此筑坛誓众,其誓词日:\"六慰拓开三宣恢复诸夷格心求远贡献,洗甲金沙藏刀思窟不纵不擒南人自服\"。 1593年,云南巡抚陈用宾受命用武力收复了蛮莫(八莫),为了加强边防,陈用宾在腾越州边界筑起了八关,即神护关(今云南腾冲县西北动卡山)、万切关(今云南盈江县西北动弄山)、巨石关(今丢南盈江县西北息马山)、(今云南盈江县西北布哈山)、铁壁关(今云南陇川县西北)和虎距关、汉龙关、天马关(清末中英勘界时,三关划归缅甸)。 这八关的关址距当时中缅边界数十里至数百里不等。 所以,虽有家谱传世,但由于族人严格守训,致使其家世愈加鲜为人知。 到20世纪初叶,永历帝身边罗副将家已传至第八代,1916年冬,罗家第四个儿子降生,这就是后来在缅北地区赫赫有名的罗四老板。 罗朝兴。 1934年,年满18岁的罗朝兴娶妻段氏,共生有四男一女,长子即1935年出生的罗星汉(缅名畏蒙),次子星堂,三子星期,四子星杰,长女星蕊。 明清时朝,在宣抚目的设置下,又设有部落土司。 一百多年前,果敢一杨姓大户,每年替代当时叫大伙头的陈姓土司前去木邦述职,捐交一年的门赋、烟课,跑来跑去与上头混熟了,后来木邦宣慰使将这名姓杨的青年任命为果敢土司,陈氏的职务被莫名其妙地顶替了。 清末,后来英国王室也对缅北的土司王朝制下的人事变动统统予以册封追认。 现在在果敢老街的大庙、大水塘两处,还存有当年清廷与英缅政府封话果敢土司王的两块碑。 这一时期还有一部分汉人进入了果敢地区定居,他们主要是古代来往于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马帮商旅,其中以云南、贵州、四川人居多。 而后,二战中被打散的国民党远征军的散兵游勇流落缅北,辗转来到果敢汉人区定居。 因此在缅北果敢地区一带,人们的籍贯不仅有云贵高原,还有湖南、湖北、浙江、江苏、江西等地。 但忙着应付反清复明和内乱的清廷鞭长莫及,多数时统而不治,缅北成了飞地、化外之邦。 果敢以南就是后来因坤沙而闻名于世的菜莫山,它虽然在地理上属于当阳,但与麻栗坝却有极为密切的关系。 历史上,莱莫土司、果敢(滚弄)土司均承袭了明清的祖制,所不同的是,莱莫山由于是缅甸掸人的聚居区,汉掸文化交融在一起,而果敢至今仍保存着较完整的汉族传统。 无论从文化底蕴,还是对于族系的认同上,这些地区的大多数百姓几乎部称自己是汉人。 连坤沙都曾对外宣称过自己祖上第八代,是从中国云南到莱莫山的汉人,其父娶了当地掸族(即与中国傣族、泰国泰族系同一民族)女人为妻,生下了混有汉掸血统的坤沙。 对于任何外部势力,这里都存在一种天然的抵制与排斥。 当地汉族与缅北少数民族各按自己的习俗生活着,在缅北,种植罂粟、生产鸦片已成为当地经济的支柱产业,鸦片经济已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到20世纪40一50年代,逐步形成了当地少数民族以种植为主,旅缅华族收购、贩运为主的格局。 汉族因此所赚得的钱远远超过了当地土著民族。 因出产优质鸦片,果敢由此而商业兴旺,社会繁荣,人口也大大增加,并诞生了整个金三角地区最盛大的烟会,成为缅北当地一年一度最为热闹的鸦片集贸盛事。 每年到鸦片上市交易的时节,从中国四川、云南远道而来的马帮,印度、泰国来的商贾,云集果敢老街贩运大烟土,交易活动中还有一系列的其他商品交易和传统的民间文化活动,久而久之形成闻车中国西南和金三角的鸦片烟会,时间为十天半月不等。 从中国远道而来的老板和马帮,一般是将生产工具、丝织品和器皿等运来果敢贸易,再换成大烟土运回云南。 英国人则以兜售洋货为主。 烟会越办越红火,成为果敢仅次于传统节日的一大盛事。 在烟会上最抢手的商品当然是大烟土。 20世纪40年代以前,烟会上最为活跃的主角,是常常手持文明棍的英国人。 土司杨家更加热衷于烟会。 因为每年此时他们的马帮不仅可以大赚一笔,还更进一步密切了与英国人的关系。 当地的烟课,几乎是果敢上交缴掸邦土司税赋的惟一来源。
明清土家族土司家族文学创作及其风貌叙略
明清土家族土司家族文学创作及其风貌叙略 关键词:明清/土家族/土司家族/文学创作 明清/土家族/土司家族/文学创作 二、四大土司家族的文学创作风貌 由于受到政治风云、时代氛围、地理位置、民族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土家族土司文学家族及文学创作呈现出鲜明的艺术特色和民族风情,然因时代久远,兵连祸结,几经辗转,文学作品大半流散,目前只能根据现存的少量作品,对其文学创作风貌管中窥豹,探幽发微。 (一)四个土司文学家族盛衰同步 土家族土司设置为“宣慰司八,宣抚司四,安抚司十二,长官司四十三”[5],然从中崛起的文学家族只有四个,这四个文学家族的兴衰随着政宦起伏而变幻,兴衰时间几乎同步。 由唐至元,土家族虽出现了个别文人,如田英、冉茂实、谭伯亮等,他们大都能吟诗作赋,可惜未有作品留世,其子孙后代也没有在文艺创作方面的相关记载。 可见此时汉文化在土家族是有所传播的,只是相对薄弱。 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家族对汉文化的积累逐渐加深,在此基础上,土司文学家族于明清时期异军突起。 四个文学家族于明中后期同时兴起,这与土司制度的发展、壮大及朝廷政策密切相关。 土司制度一般认为是从元代开始的,但是具体到土家族,在五代时期已有雏形,唐宋的“羁縻制度”做了进一步补充与修正,元朝时趋于完备,永乐以后土司制度进入鼎盛之期。 明朝之前,各朝政府对土家族的政策都是相当苛刻的,称其为“化外人”,如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诏禁沿边奸人,毋越逸溪洞,诱致蛮獠侵内地。 违者论如律,其不防闲致逸者,亦罪之”[6]。 这种民族隔离政策,阻碍了土家族和汉族的文化交流,无人向学,何谈文学创作?而明清两朝为笼络少数民族,对其采取安抚措施,实施一系列民族倾斜政策,加速了民族交融步伐。 在中央王朝强制规定以及各土司积极主动学习汉文化的双重影响下,家族成员学习汉文化的风气大开,笔耕不辍,这为文学家族的形成乃至繁荣提供了契机。 雍正年间,朝廷对土家族进行了“改土归流”。 “改土归流”是土家族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同样也使土家族文学产生质的颠覆:庶族文学家族得以兴起,四大土司家族却淡出文坛,销声匿迹。 酉阳冉氏的没落:雍正十三年(1735年)四川总督黄廷桂上奏“酉阳土司冉元龄与伊子冉广烜暴虐贪淫,坏法乱纪”[7]249,雍正批示没收其家产,并“将冉广烜父子家口迁发浙江安插”[7]249,设酉阳直隶州;永顺彭氏的衰败:雍正六年(1728年)土司彭肇槐,识时归命,上疏自愿改流,自称“生逢舜之世,不得与内地臣民之列,深自惭愧。 今造其家口册籍,绘舆图,情愿改土归流,并永安插江西祖籍”[8],彭肇槐曾奏请留母弟彭肇模留永顺原地,雍正严正告知若“愚昧”滞留,则饬令递解回籍,甚至督促将其年迈不能启程的老母尽快迎养离境,彭氏家族半自愿半强迫地背井离乡,得到赏银一万两,其领地分入永顺县及龙山县;容美田氏的衰颓:四个家族只有田氏在“改土归流”时与朝廷兵戎相见。 湖广总督柱迈弹劾土司田旻如谋反叛逆,田旻如上奏辩解“承职以来,敬谨自守,不敢地越五章……然无如受恩深者,嫉忌恒多,寻疵常远及于先世,与洁不宽,限于今日,实臣无可如何之苦衷也”[2]43,湖广官员迎合雍正心意,步步紧逼,欲置容美于死地,面对如此形势,田旻如率亲信,抵死相抗,战况极其惨烈,然“改土归流”为大势所趋,田旻如兵败山倒,于雍正十一年(1733年)自缢于容美平山万洞中,雍正下令“特免田旻如戮尸,其妻妾子女父母祖孙兄弟,并田畅如及阉人刘冒等,均得免死,照例分发陕西、广东、河南三省安插,且均给家资,以资养瞻,俾结斯案于不蔓不扰之中”[2]425,雍正十三年(1735年),清廷将容美辖地改为鹤峰州;石砫马氏的衰落: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马俊明死后,马氏土司无人承袭,清廷以马俊明无后为由,改宣慰司为直隶厅同知。 “四大家族”在“改土归流”的政策下,惶惶不可终日,为家族能在缝隙中生存苦苦挣扎,于文学创作有心无力,至此四个家族分崩离析,忽喇喇似大厦倾,土司文学家族的辉煌湮灭不存。 四家族一衰俱衰,一荣俱荣,是明清政治风云在土家族文学家族的折射,是中国文学史线性时间与中国历史线性时序互文性的体现。 (二)文学创作兼容儒、释、道三教思想 文学家族具有个性化创作的特点,同时又与时代特色相协调。 十五世纪以来文人们徘徊于儒、佛、道之间,三教融合的印记极为明显。 土家族与汉人杂处,朝廷的强制同化政策与民间自觉的文化往来相辅相成,在文学作品中自然而然便融汇了儒、释、道三家学说。 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就确定了崇儒重道的国策,学校教材、科举考试内容也以四书五经为主,土家族在儒学的百年浸染下,儒士情怀很深。 在家族文人的诗作中,儒家思想时常流淌笔端。
连城鲁土司家族渊源考辩
01年月总第36卷第1期Feb01VOL.36NO.1社科纵横SOCIALSCIENCESREVIEW连城鲁土司家族渊源考辩陶鸿宇1贺卫光(1.西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部;.西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甘肃兰州730030)【【内容摘要】】:鲁土司家族是明清两代治第连城,雄踞河西的一股重要军事力量,为维系中国西北地区稳定做出了重要贡,所遗留下来的《鲁家谱》更是作研究西北历、、民族等多域、多的资料加以。 连城鲁土司家族渊源考辩 内容提示:2021年2月总第36卷第1期Feb,2021VOL.36NO.1社科纵横SOCIALSCIENCESREVIEW连城鲁土司家族渊源考辩陶鸿宇1贺卫光2(1.西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部;2.西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甘肃兰州730030)【【内容摘要】】:鲁土司家族是明清两代治第连城,雄踞河西的一股重要军事力量,为维系中国西北地区稳定做出了重要贡,所遗留下来的《鲁家谱》更是作研究西北历、、民族等多域、多的资料加以。 然,据弓”编的《鲁家谱》,不存在附,间意分歧不断,是鲁氏族属、的然究竟。 ,一...。 2021年2月总第36卷第1期Feb,2021VOL.36NO.1社科纵横SOCIALSCIENCESREVIEW连城鲁土司家族渊源考辩陶鸿宇1贺卫光2(1.西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部;2.西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甘肃兰州730030)【【内容摘要】】:鲁土司家族是明清两代治第连城,雄踞河西的一股重要军事力量,为维系中国西北地区稳定做出了重要贡,所遗留下来的《鲁家谱》更是作研究西北历、、民族等多域、多的资料加以。 ,一所的和施甘的人》中的有,鲁土司家族的研究提供新的有价值的线索。 【【关键词】】鲁土司家族鲁家谱中图分类号:K82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106(2021)01-0147-07土司制度是元、明、清三代在西北、西南少数民族集中区域设立的地方性政权组织形式,是中央王朝与地方各民族武装相互斗争、妥协的结果。 “以土治土”,土司制度的施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封建中央集权,但封爵、土地和人民由历代土司世袭所有,高度的自治权力催生了一个个声名显赫的土司家族,甘肃永登鲁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支。 20世,鲁土司史料及其家谱的整理与研究工作就已经开始,也取了的成果,但由鲁氏家谱与元明清以,各,鲁家族的以一,以鲁家谱中,以和施①《甘的人》一料,与史书、方志、家谱的对照印证,得岀:连鲁为把只罕,而非阿失都。 以求方家指正,并力图为连城鲁土司家族渊源的研究提供新的有价值的线索。 一、、鲁氏家族渊源研究诸见鲁家族是元明鼎革之际,归附明廷,世居庄浪卫,雄踞河淳大部地区的一股重要的军事力量,势力范围波及今甘肃永登、天祝,青海乐都、互助一带,明清两朝以至民国,共历19世,经略河西长达561年。 20世纪初迄今,西北地方学者陆续以现存《鲁氏家谱中,与、方、等资料的相互引,展开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很多观点富有创造性,但由家谱》与史料互异之处颇多,间意见分歧不断,相一,弓I了鲁家族渊源的“考据热”。 通过搜集、整理、细究有果,现,歧集中在鲁家族族属与的争上。 *来稿日期:2020-09-29*2019年度西范幺“地方档案与文献研究中心”一般项目“《鲁氏家谱》所见明清甘青民族关系研究”(项目DAWXC1908性果。
家风
去各地,最为感慨的,是中原、江南和岭南等地的宗族文化。 家风是整个家族的精神维系。 各家家风,有的崇文,有的尚武,有的重农,有的重商。 有的家风严谨,有的豪迈;有的家风,通婚不重财产重学问,不论贫富,只与读书人家通婚。 有的家族是某某名臣贤相的后裔,那么更会遵从祖先的一些思想主张。 有的家族有出洋留学背景,行为做派会带些\"洋范儿\",如穿西装、吃西餐、听交响乐。 家风不同,但大多保存了儒家思想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及立功、立德、立言等,并以此为己任。 很多老宅院的木质大街门上都刻有对联,叫门联,以表明所崇尚的家风。 有的是自家题写的,有的是沿用前人的。 这一类大众化的门联,上联是忠厚--即品德,下联是诗书--即文化;或上联是家--即横向的现实,下联是世--即纵向的古今。 中国人期待的美好家风,是整个家族,千秋万世,都在有品德的基础上学习文化,诗书传家。 因为近百年以来的历史变迁、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以及人为的移风易俗,北京城中保持家谱、祠堂的不多了。 在北京南城的胡同里有一户人家,大街门上有一对门联,写的是:\"武肃勋名久,彭城世泽长\"。 横批叫:\"铁券家声\"。 上联中的\"武肃\",指的是雍正朝被追封为武肃王的吴越王钱缪,谥号叫武肃王。 \"铁券家声\",指唐代皇帝曾经赐给钱缪\"丹书铁券\",俗称免死金牌。 这户人家街门的门楣上有个石刻的匾额,刻着四个字:\"钱氏宗祠\"。 原来,这户人家是吴越王钱缪的后裔。 后来钱缪独立称王,但没有建国,立了条祖训:\"子子孙孙善事中国,勿以易姓废事大之礼。 \"钱缪始终是王,没有称帝。 当赵宋王朝建立时,钱缪的孙子钱弘俶归顺了宋朝,并把家族迁到洛阳,由此分散到全国各处。 北京的这一支,在清朝雍正年间建立祠堂,在道光十八年重建。 吴越王的历史离普通人很远,但没想到他的后裔数百年来生活在北京的胡同里,始终保持着对祖先的祭祀和追思。 钱缪当年在杭州兴修西湖的水利,至今杭州甚至全国各处的钱氏后裔,都与北京的钱氏宗祠有来往。 一个地方的家风是不能速成的,而是千百年的历史养成的。 但现代化的社会,人越活越开,新式楼房中的新式生活,想来必会有新的家风。
1李土司家族制度研究.pdf
1李土司家族制度研究.pdf 1/72页 2/72页 3/72页 4/72页 5/72页 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 李土司家族制度研究赵英摘要李土司家族是明清时期河湟流域影响最大的土司家族。 自学术界对李土司家族关注以来,就其族源、谱系、历史及军政活动探讨有余,而对其家族本身研究不足,其中,对其家族制度研究尚属空白。 实际上,该家族内部的各种制度在家族的历久弥坚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保障作用,因此,本文选择其家族制度作为研究视点,以期对李土司家族研究有所补充。 本文从李土司家族的婚姻与家庭、宗族管理体制与土司承袭、军事与经济制度、丧葬与祭祀、文化与信仰五个方面对该家族制度作了较为全面的宏观描述与微观论证。 婚姻是李土司家族重要的社会行为,也是维系李氏家族生命传承的最直接的动力和内部因素。 其家族的婚姻制度主要是一夫一妻制和一夫多妻制,另外还有其他类型的婚姻制度。 李氏家族的婚姻关系主要是民族内部上层贵族问(土族土司间)缔结婚姻,其次是与汉族官宦世家通婚,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望族之问的政治联姻。 在李氏家族中,“立嗣”即宗祧继承也是一项很重要的内容。 “立嗣”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立嗣”完成后,嗣予便获得相应的权利,并承担相应的义务。 李氏家族中妇女的地位较高,主要表现在受爵上。 在其宗族的管理体制中,形成了官舍监督体制和官舍管理体制。 土司和土舍虽然是上下领属关系,但他们之间又有互相监督和权利制约的关系。 土舍内部有家长、户首、总管等职位,他们有各自的职责,且相互协调与约束。 土司承袭可分为家族承袭、同宗承袭和宗族内土官——僧官的承袭。 无论是嫡长子继承,还是次子抑或是亲兄庶弟、侄子、孙子乃至曾孙继承,其世袭都是土司宗族血统之内的男性继承,以保持其宗法统治地位的世代巩固。 按我国的士司制度,土司分为文职和武职,李土司属于武职,职衔是指挥使系统。 在土司之下,有领兵干总、护印千总、军事把总、管家把总等职务,他们和土司共同组成了严密的军政管理体制。 李土司所辖土兵在其统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土司在生活、军制上对土兵加以统辖,土兵又紧紧依附于土司,土司和士兵之间体现了一种非血缘关系的强制性的宗法封建关系。 就其经济制度而言,土司领地内的土地等生产资料可分为土司所有,土舍所有和寺院所有。 这种经济统治还体现在土司和属民之间的租佃关系和赋役关系中。 在李氏家族的丧葬与祭祀中,体现了封建宗法文化的基本思想:孝。 ,李土司自明初内附,就极力吸收汉族儒家思想和文化,该家族成员汉文化水平相当高。 关键词:李土司家族制度宗法UOntheoftheofT’U—siLiStudysystemfamilyZhaoYingAbstract:TheofT’U—siLiwasthemostinfluentialoneofT’U—sifamiliesfamilyandandintheYellowRiverRiverduringMingCh’ingDynastiesHuangvalley.Sincetheacademicitsintereststothe。
土司文化
\"土司\"一词已存在了一千余年。中国封建王朝采取\"以夷治夷\"、\"以蛮治蛮\"政策,利用当地酋长以其势力管辖所及的区域,分别授予官职,准其子孙相继承袭,形成中国历史上的\"土司制度\"。由于这一制度沿续了千余年,因而形成了中国独有的\"土司文化\"。中文名土司文化搜狗百科词条内容由用户共同创建和维护,不代表搜狗百科立场。如果您需要医学、法律、投资理财等专业领域的建议,我们强烈建议您独自对内容的可信性进行评估,并咨询相关专业人士。
青海西祁土司家族史料系年
青海西祁土司家族史料系年〔文章编号〕1001一5558199901一0199一10.王淑芳汪小军[摘要〕本文首次披零了两种世所罕见的语系资料从中可见出青海西祁土司的家族活动与明、清政府的密切关系。 〔关键词〕青海;西郊;土司;家族;系年[中图分类号〕K810.〔文献标识码]E青海西宁蒙古族祁土司家族是甘青土司中最显赫的家族之一历明清二代5。 青海西祁土司家族史料系年 内容提示:青海西祁土司家族史料系年〔文章编号〕1001一5558(1999)01一0199一10.王淑芳汪小军[摘要〕本文首次披零了两种世所罕见的语系资料,从中可见出青海西祁土司的家族活动与明、清政府的密切关系。 〔关键词〕青海;西郊;土司;家族;系年[中图分类号〕K810.2〔文献标识码]E青海西宁蒙古族祁土司家族是甘青土司中最显赫的家族之一,历明清二代5。 O余年而世袭周替,雄踞一方,在明清王朝经营大西北中曾发挥过重...。 青海西祁土司家族史料系年〔文章编号〕1001一5558(1999)01一0199一10.王淑芳汪小军[摘要〕本文首次披零了两种世所罕见的语系资料,从中可见出青海西祁土司的家族活动与明、清政府的密切关系。 O余年而世袭周替,雄踞一方,在明清王朝经营大西北中曾发挥过重要作用。 为区别于西宁孕儿只失结家族的东祁土司,因称西祁土司。 近世以来,陇上著名学者张维(鸿汀)先生曾据采访资料,手订《甘青土司志》一种,于甘青土司研究有首创之功。 但其文限于体例,囿于见闻,失之简略,未逗考索,遗留问题尚多。 笔者有幸查访到西祁土司家族的家谱二种,皆为世所罕见的抄本文献:一为《徨南世德祁氏列祖家乘谱》,一为《徨东祁氏宗谱—室清碟》。 它们对研究西祁土司家族的世系、活动及其与明清王朝的关系,均为最直接的珍贵资料。 迄今为止,这两份珍贵资料仍未刊布,造成研究中的不少失误与疏漏。 有鉴于此,本文以二谱为主,兼采实录、碑志、奏议、方志资料,成《青海西祁土司家族史料系年》一篇,误者正之,略者详之,以为进一步研究之助。
浪货作品集
四大家族是指旧中国以蒋介石为首的封建买办统治集团。 即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果夫和陈立夫四大家族,是国民党官僚...仙道主宰自幼患有亚斯伯格症的傅森地产创始人傅司衍,少年时惨遭双亲抛弃,对人性失望至极,从此以金钱和利益至上。 历经千险...长生冢一个在河边烧纸的青年,遇到了个神秘的瞎婆婆。 黑喜字,白鹤引路,一切都和22年前一场...最经典的探险故事在通讯和交通不发达的年代,人们的活动范围非常有限,心中充满了对远方的向往。 那高耸入云的山峰之上有什么呢山的那边...总有一个人很像你贫困农村青年张子帆考上大学,背景迥异的同学令他自卑,面临生活的艰苦,同学的敌视、羞辱和背叛,他依然保有理想,通过...一飞冲天\"岳母,这是小婿孝敬您的虫草参,养颜美容的,五十万嘞!\"纪野在游戏里虐了个菜鸡,又被菜鸡的队长给虐了。